Steelcase 携手清华大学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空间之路-上

发布时间:2021-12-01   来源:未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png

尹思谨 ,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清华大学三教-室内改造设计方案负责人

什么是未来的高等教育?

自从1088年世界第一所大学成立以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大同小异。

如今的世界文化交相融合,技术日新月异,学生们掌握着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甚至不用来到课堂,他们便能够掌握知识。那么来到大学校园,在线下课堂中相聚,教与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当中国百年学府清华大学决定对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教室楼(以下简称“三教”)进行改造时,“什么是未来的高等教育”成为设计师们思考的起点。

探索未来的高等教育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以下简称“三教”)是清华大学承担公共教学任务的重要教学场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三栋教学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米。

三教位于清华大学校园教学区的重要位置,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使用,三教逐渐显现出与当今教学模式和要求不匹配的状况,教室空间形态、规模等已经不适应当代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那么,怎样的高等教育才能适应当代人才乃至于未来人才的培养需求呢?教学楼和教室所营造的教学环境在高等教育的变革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2.png

在全球,各国的机构和学者也在探讨同一话题。

Steelcase教育研究员Aileen Strickland McGee表示﹕“在当今世界,学生成功不再局限于考取优异学术成绩,也关系到人际关系技巧发展以及经验积累,由此锻炼个性,在离开校园时得以成为社会栋梁。”

有研究显示,很多雇主不断抱怨当今的毕业生缺乏他们机构所需要的高价值技能,例如批判思维、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适应力、同理心、领导能力以及文化敏感度。

马里兰州大学系统科万学术创新中心 (Kirwan Center for Academic Innovation) 主任 MJ Bishop认为“21世纪的技能”正是上述雇主所抱怨缺失的这些高价值技能,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生硬。

有远见的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他们必须扩展教学重点范畴,完成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私人幼稚园和初等小学Blue School专注于将情感和学术教育相结合,着重推行以3Rs为本的课程──反思(reflection)、关系(relationships)与抗逆力(resilience),而并非仅采用内容学习教学模式。

位于伦敦的Makerversity是创客运动的一股动力,他们为青少年提供工作实习机会和导师活动,力求启发年轻人运用创意;也为老师提供特别课程,教授如何在主要科目中加入实践活动。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UAS)副校长Klaus Kreulich博士正在努力通过“未来课堂”项目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学习转变。该项目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将亲身的工作经验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Kreulic说:“我们的主要想法是,在整个大学里,所有的教室都应该是可以培养软技能的教室。”

3.png

对于上述林林总总的实践,Steelcase 的驻校学者,伟谷州立大学数学系的教授Robert Talbert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 (EDUCAUSE) 学习倡议(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简称 ELI)大会中系统阐述了他对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思考。未来的高等教育正在回归至对“元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先进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结构化的自我教学模式,将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于主动学习体验。学生将通过协作与个性化的教学,获得解决难题的经验,探索未知,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学习。

111.png

来源:伟谷州立大学数学系Robert Talbert教授的总结

4.png

清华大学三教的室内改造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副教授尹思谨团队承担。曾是清华学子的她,深知这幢地标性教学楼在清华学人心中的意义。因而在做改造方案时,设计团队一致决议保留三教的外部风貌,延续学校的历史文脉,通过内部的改造来体现清华大学对未来高等教育的思考。

为此,设计团队以“开放”、“灵活”、“多样”为空间设计手法,体现“人文”、“绿色”和“智慧”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空间的封闭感,注重学习空间的灵活可变性和开放性,以此鼓励学生交流,激发创新意识,以适应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需求。

5.png

  创造教育的幸福感

设计团队带着全新的观念去思考三教改造在清华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改造方案始于对教育意义的探究——环境改变行为。怎样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摆脱焦虑,体会到意义、归属、真实、正念、乐观和活力?这些正是促成人类幸福感的六大支撑要素。

在设计调研之初,设计师们洞察到Z世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他们更多地专注于自身,智能设备的使用使得他们与人群疏离,很少出现在群体活动中,导致孤独感。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重压,在学习中普遍感受到紧张、焦虑、压力和苦恼。

Steelcase公司Workspace Futures部门的高级设计研究员Aileen Strickland认为,“幸福感是教育领域尾大不掉的难题。”而幸福感是一个系统问题,与人际交往、社群和周围环境密不可分。

6.png

英格兰教育部的研究发现,当学生在情感、行为以社交方面的身心健康较理想时,学术成绩则相应较为优异,而无论在求学时期还是日后,他们也都较常人更投入学习。麦肯锡公司(McKinsey &Company)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合作了开展另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能否毕业,超过50%的因素取决于他们的心态和投入程度。

“真正的改变是‘教’和‘学’模式的改变,而空间应顺应这一变化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在三教的改造中特别希望体现的。”尹思谨说。

未来教育的模式不一定要在教室中开展。学习行为应该是可随时随地能发生且便于发生的。环境可激发大脑能力,促进学生思考,让一些新的想法从中迸发出来。因此,如何把教学楼变成一个激发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考验着设计师的智慧。

7.png

8.png

9.png

10.png

三教是一个建筑群,从南至北,分别为一段、二段、三段三座楼。一段有三层,原为普通教室,二段主要是阶梯型大教室,三段一至三层为普通教室,四至五层为语音教学教室。

在设计方案中,三座教学楼分别采用三种设计主题,分别是折线空间(一段),韵律阶梯(二段)和插入式盒子(三段),试图营造识别性强且空间形式丰富的教学空间。

一段定位于公共空间的塑造。一层设计了两间容纳七十人左右的多边形的大教室和一间小教室,余下的都留给了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形态造型与北侧景观相辅相成,赋予空间更多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层次感。日后这里将用作学生的活动中心,开展一些小型研讨会甚至小型演出。二层三层则通过穿行于结构柱之间的折线性墙体,营造出课间可随时驻足停留的公共空间组团。

11.png

二段为四个阶梯大教室,因受建筑格局限制,公共空间不多。因而设计师在二段两组大阶梯教室中间设计了一个咖啡厅,希望激活一段和二段之间的联系,一改二段之前来了就学、学完就走的刻板状态。学生下课之后,从三段可以直达二段的咖啡厅,经过一段、二段之间的公共庭院,到达一段的公共空间,由此形成一根相互贯通的轴线,使三个教学楼之间的学生活动更为通达、融合且活跃。

12.png

三段原本是行列式的布局,除了走廊,推门就是教室。重新设计后,在走廊部分设计师退让出一定的空间,构造出距形的小尺度公共空间,称之为“彩色盒子”。这些小型空间灵活而不刻板,方便同学课前、课后都有机会坐下来,或者相互讨论,与老师沟通,或者从事课前课后的复习、预习。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活跃思维。这里,家具的色彩、形态都是灵动的,伴随不同的空间,家具由曲线、折边、折线等几何形态构成,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多变性和灵活性。

13.png

在有了总体的规划之后,接下来设计师要考虑的是,在家具的布局和细节的布局上,能否真正体现环境对行为的改变。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